走過4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,隨著中國電影市場近兩年的蓬勃發展,規模不斷擴大。對電影人來說,這一屆電影節的作用尤為突出,促成了眾多合拍片的啟動;對普通參與者來說,今年展映單元在綜合性的基礎上發展出一些專業環節,其他環節還有待豐富。
  京華時報記者聶寬冕
  活動規模全面升級
  活動規模是衡量電影節影響力最直觀的指標。從總體上看,本屆電影節共設置開、閉幕式暨頒獎典禮七大主體活動,以及華語電影新焦點等四大相關活動,累計活動內容達110多項,超過1000家中外電影機構、3000餘名中外嘉賓參加。有239家境內媒體1039名記者、66家境外媒體205名記者參與報道,直接參与電影節人數達100多萬人次。天壇獎評獎吸引88個國家和地區的837部影片報名參賽,其中國際影片682部、國內影片155部,較之上屆,報名影片增加306部,國家增加32個。
  吳宇森領銜的天壇獎評委來自6個國家,代表了東西方審美與態度,體現了專業性和權威性。
  合拍片受片商青睞
  根據官方給出的數據,本屆電影市場實現簽約項目32個,簽約總額105.21億元,比上屆增長20%。簽約項目涵蓋電影產業鏈各個環節。
  電影節期間,合拍片成為中外片商們最青睞的寵兒。有媒體統計,電影節一周就誕生了14部合拍片,堪稱合拍片搖籃。
  在這些已經曝光的合拍片中,中國的合作對象除了美、法、韓等國之外,還新增了泰國、新西蘭、日本和阿拉伯國家,類型上也多以宏大、魔幻、動作題材為主。不少合拍片冠上了著名國外電影人的頭銜,投資上也是向“大片”看齊。
  論壇名人多交鋒少
  配合中外電影合作的大趨勢,今年的電影論壇仍舊請來了不少國際著名電影人進行現場交流。
  3場主論壇從中外電影產業亟須破解的各層面問題入手,邀請俄羅斯、美國、法國、英國和內地及臺灣的17位著名導演、製片人、公司運營官和專家教授擔綱演講嘉賓,有政策解讀、案例分析,也有合作策略與資源共享機制探討,旨在為中外電影全方位合作開闢新機遇新途徑。
  從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開始,每年的電影論壇都會邀請不少圈內電影人進行交流,對當下最受關註的電影議題展開討論。只是這種討論往往以積極正面的調子為主,對於出現的問題有觸及,但淺嘗輒止。尤其是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,大概是本著尊敬東道主的自覺,很少直接給出實際意見。所以這樣的論壇往往是名人很多,正反意見的交鋒卻少,對熱點真正展開激烈討論的情況也不多見。
  中國電影市場雖然發展迅速,但已有國內電影人發出反省之聲,如果今後論壇能夠對這方面的聲音也予以關註,將會顯得更加豐富和精彩。
  展映環節專業
  4月15日至24日,展映活動在北京33家影院及學術機構進行,共設置15個展映單元,放映600餘場次。今年的展映片排片方式優化,購票渠道比往年顯得方便、通暢。
  值得一提的是,除了保留一直深受影迷喜愛的“連映”單元外,今年新增的幾個展映單元顯示出電影節在選片上的專業性。5部修複影片《地下》《勞工之愛情》《新女性》《小城之春》以及《萬家燈火》一票難求。《時空戀旅人》《離巨星20英尺》等文藝片和紀錄片的展映,也令看慣了商業大片的普通影迷真正有了“過節”的感覺。
  嘉年華待豐富
  本屆電影嘉年華開闢了中華世紀壇和懷柔兩個會場,活動區域較往屆進一步擴大,實現了主城區和郊區兼顧。
  不過嘉年華的互動性仍然有待提高,以展板為主的展出形式已經延續了幾年,未免有些陳舊,也缺少參與性。另一方面,豐富的電影幕後元素還可以有更多展現,但需配備專業人員予以講解。  (原標題:電影節規模升級成合拍片搖籃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m94ymluj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